查看原文
其他

王公龙、付星博||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思想先声 2023-08-28

第120期


作者简介

王公龙,安徽省和县人。现任上海市委党校教务处长、教授。1995年考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1998年获硕士学位,2005年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

付星博 (上海市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3)


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也是人类现代化的新形态。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观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世界历史背景中萌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探索,在世界历史潮流中创造。世界历史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前提、历史依据和历史动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为着力点,在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开创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站在世界历史正确的一边,顺应了世界历史前进的逻辑,从发展方向、价值追求、发展动力、发展水平、发展格局等众多维度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大世界历史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也是人类现代化的新形态。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观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世界历史背景中萌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探索,在世界历史潮流中创造。世界历史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前提、历史依据和历史动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及其伟大成就从理论上确证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时代生命力,从实践上推动了世界历史样态的更新和世界历史格局的演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审视和思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分析视角。



一、卷入世界历史: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史缘由


世界历史是近代以来西方资产阶级在全球扩张中逐渐形成的。自15世纪大航海时代以来,在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开始从农耕文明时代走向工业文明时代。西方资产阶级开启现代化与创造世界历史是同步展开的历史过程,资产阶级把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当作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1]“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2]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力推动下,随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的逐步消失,一大批非西方国家被历史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洪流之中。

近代中国就是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裹挟着拖入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进程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昔日闭关自守、迷信“天朝上国”的大清王朝在战败后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3]正是这种劫难让中华民族感受到日益加重的生存危机,进而激起了追求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强烈渴望。然而,从自下而上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兴办实业到戊戌变法的制度变革,从来自社会底层的义和团抗争到彻底推翻几千年封建君主专制的辛亥革命,历史一次次证明,由于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在西方列强主导的世界体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不可能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进程中成功地踏上现代化之路。




首先,无法摆脱西方列强的外部制约。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传播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也造成了世界范围的从属关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4]世界体系中的从属地位决定了近代中国不可能获取实现现代化的外部支持,通过复制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在西方的帮助下完成国家的现代化改造。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就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自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5]其实,先生老是欺负学生的根源就在于:西方列强正是靠剥削和掠夺前者迅速推进自己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并不断巩固自己在世界历史中的主导地位的。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的最根本目标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政治上的势力范围、掠夺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的产地以及商品的销售市场,并非在世界的东方建立一个非西方的资本主义强国,进而与自身相抗衡。国际体系中的从属地位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严重制约。在一大批不平等条约的约束和禁锢下,在一次次瓜分中国狂潮中,中国日益深切地感到:半殖民地的国际地位是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巨大障碍。

其次,难以生成推进现代化的领导核心。一方面,世界历史中的从属地位使中国的统治阶级摆脱不了对西方列强的依赖,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署尤其是一次次巨额的赔款,导致近代以来中国统治者不得不从西方国家大量借款,造成经济上对外的严重依赖关系。这样,中国从一开始就失去了追求现代化的独立自主性。另一方面,国门的打开、外部压力的增大又促使中国的统治者对内部社会政治变革可能动摇其政治权威和统治地位高度警觉。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6]中国顽固的封建统治者越是担心权威面临挑战,就越是会本能地强化专制统治,极力延续封建专制制度,不可能真正产生推动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的强大意愿。相反,一旦中国内部的社会变革危及其统治秩序便毫不犹豫地进行阻止甚至举起屠刀,戊戌变法的失败就是明证。同时,在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压制下,中国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担负不起推动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一次次探索的失败证明:在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中,中华民族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获得政治自主性。唯有如此,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才有强有力的主心骨。

再次,无法汇聚起推动现代化的磅礴力量。由于处于世界历史中的从属地位,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国在政治上陷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严重削弱了中国统治者对社会的控制力,这一问题在辛亥革命后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军阀割据与彼此混战,中国社会实际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走向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样的深刻社会变革不可能在一盘散沙的中国社会中得以实现。唤醒民众、教育民众、组织民众,形成彻底改造中国的广泛的社会支持和社会氛围,才能唤醒中国社会迈向现代化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自觉,凝聚起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强大主体力量。正如毛泽东所说:“积二十八年的经验,如同孙中山在其临终遗嘱里所说‘积四十年之经验’一样,得到了一个相同的结论,即是:深知欲达胜利,‘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7]

总之,由于被动卷入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国从一开始就处于国际体系中的从属地位。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在西方支持下复制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终结从属地位,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自主地开创现代化新路。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方向必然是中国式现代化,而不可能是西方式现代化。要实现民族独立就必须进行革命,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二、顺应历史潮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方向选择


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梦想孕育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进程中,但中国式现代化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从中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出的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审视,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在20世纪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有其三重逻辑的。



首先,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理想追求看,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符合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有机统一的理论,既是对历史规律的揭示,也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但世界历史的未来属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到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是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形态,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之间存在着更高的契合度,因为社会主义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有助于在更大程度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资本主义更有条件快速推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共产党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按照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引的方向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无疑是理性的选择。

其次,从20世纪世界历史演变的时代环境看,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有历史的必然性。19世纪末,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竞争即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历史发展出现新的形势、新的格局。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各个民族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不仅受制于各国内部的社会矛盾,也受制于整个帝国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在这种内外矛盾的相互作用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非西方国家有可能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的特定历史契机,使社会主义革命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率先取得胜利,并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一统天下的格局,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势,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浪潮的形成。同时,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进程的中国人民长期经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8]正当中国先进分子苦无良策,不知现代化路在何方的历史时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摆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从属地位的希望,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俄国人的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先驱借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东风,从人类文明发展视角反思中国面临的危机,认为中国应走俄国革命道路,融汇中西,创造人类新型文明,他称之为“第三文明”,又称“社会主义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最初构想。[9]在李大钊看来,社会主义是有计划地组织生产,使生产品不断增殖,又进行极为公平分配的“整理生产的方法”。[10]鉴于此,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探索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当作自己的重要目标。

再次,从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政治倾向看,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有现实必要性。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社会思潮中曾经出现过三种关于现代化道路的主张:一是以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的官僚资本主义或国家资本主义道路;二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或社会主义道路;三是由帝国主义侵略而形成的殖民地型道路。蒋介石政权凭借手中的权力,采取超经济手段建立起官僚垄断资本集团。但国民党政权巩固后不断强化国家官僚机器,官僚垄断资本随之膨胀,既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也抑制了资产阶级的发展。所谓殖民地型道路是指各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所形成的依附型资本主义道路。但帝国主义各国在华投资的基本动机是为本国谋取利益,绝非为了发展中国的现代化,由此造成的结果轻则是中国经济的依附性或畸形化,重则成为典型的殖民地型发展道路,[11]这显然不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也不可能成为中国人民的现代化道路选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主义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希望所在。1933年7月,上海的《申报月刊》曾经刊出过一个“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共有10篇短论和16篇专论,探讨中国现代化应该走哪一条道路。其中,完全赞成走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文章只有1篇,而主张社会主义方式的则有5篇,主张混合方式的约有9篇。[12]这说明,选择社会主义方向符合当时中国人民普遍的期待。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思考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在《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中,毛泽东提出了建立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构想。它既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模式,也不同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模式。因此,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是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13]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驱逐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14]也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根本的社会条件。掌握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成为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主心骨,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1953年,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5]总路线明确了中国向社会主义的前途迈进,并通过工业化使我国的生产力大幅提升。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确保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6]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在反思苏联模式弊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献中,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工业化道路。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党的中心工作,致力于“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7]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8]沿着社会主义的大方向,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艰辛探索、开拓创新,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三、走向世界历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路径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9]社会主义是在否定资本主义基础之上才能形成的社会形态,但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不能离开资本主义所积累的物质基础,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但却无法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的中国来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要立足自身国情,在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中不断探索总结,又要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中,在走向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中,充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代表人类现代化成就的先进文明成果。



首先,在对外开放中融入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的本质就是融入经济全球化,走向世界历史。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新样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上任何民族、国家都与外部世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中国实行全面对外开放,就是要在更大空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借鉴和吸收人类现代化创造的各种文明成果,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先进理念,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自己的现代化事业。上世纪80年代,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到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中国正式拉开了对外开放的大幕。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在对外开放历史进程中迈出的又一关键步伐,标志着中国更加主动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进入新时代,从提出并大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到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到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越开越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我国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开拓了广阔发展空间”。[20]



其次,在吸收借鉴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无疑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成果。市场经济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求,它对促进社会中各种发展资源的有效配置、激活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推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积极作用已经被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史和发展成就所充分证明。但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市场经济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成果,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专属物,社会主义国家可以也必须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推进自身的现代化。一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把市场机制正式引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1]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成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宏伟蓝图。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项制度并列,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的新概括,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经济制度层面的重大创新和系统集成。

此外,在追赶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和开放是同步展开的历史过程,在国内改革中扩大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中倒逼改革,不断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历史进程,是中国探索现代化发展路径的基本逻辑线索。改革开放40多年来,着眼于追赶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现代化发展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深层次矛盾表现出来,改革也因此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突破的关键在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现代化法治体系进行专门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致力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与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国家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抓手,融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规定和现代文明的发展要求于一体,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吸收借鉴人类现代化文明成果,蕴含着现代制度文明、法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体现人类现代化发展高度的文明要素,形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创造,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稳固的制度基础。

毫无疑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当代中国在走向世界历史,加强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的一条既顺应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大步迈向人类现代文明进程,又立足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新路。这条道路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始终没有游离于世界历史的进程之外,没有脱离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潮流。正因为与世界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条道路才具备了双重特性,即既具备世界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性,又展现出十分鲜明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


四、影响世界历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生成,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探索和形成,是人类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成功开创的一条非资本主义的充满生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正在对世界历史的方向和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指明了世界历史的前进方向。世界近代历史总体上属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尽管这种世界历史形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特别是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却始终带有浓重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无论是国际关系、国际秩序还是全球治理都充斥着西方中心主义思维方式,不仅造成了无数的国际冲突,酿成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而且使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前景笼罩着浓重的阴影。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国际层面的崇高追求,也是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而提出的开创人类美好未来的伟大构想,其核心要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3]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指明的历史发展逻辑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理想的共同体,也是具有现实性的共同体,[24]它可以被理解为通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的过渡性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指明了21世纪世界历史的前进方向,为人类迈向理想社会开辟了光明大道。


第二,提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价值理想。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的梦想是在不平等、不公正的世界体系中孕育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所催生的。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深切地感受到不平等、不公正的世界体系对非西方国家走向现代化所造成的严重制约。西方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进程中大力宣扬“自由、民主、人权”的所谓“普世价值”,这套价值体系代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历史进程中一次次暴露出虚伪性。要推动世界历史向着理想社会的方向演变,就必须建构全新的价值体系。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追求,是对全人类价值理想的系统化表达。2015年9月,在纽约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25]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26]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着眼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提出的具有重大原创性的价值体系,是立足现实的价值观、关照全人类的价值观、包容差异的价值观、倡导平等的价值观、崇尚道义的价值观,不仅与“普世价值”有着本质区别,而且在理论根基、理论视域、理论境界、理论目标、理论道义等方面全面超越了“普世价值”,为世界历史发展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尺度,有助于打破世界历史的“从属”模式,推动建设世界历史的“平等”模式。

第三,壮大了推动世界历史的主体力量。自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形成以来,推动世界历史形成和演变的主体力量主要是西方资产阶级。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27]“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28]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大,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无疑拥有更大的能力、更强大的信心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21世纪世界历史进程发挥更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一大批非西方发展中国家有更大机会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世界正在成为21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

第四,提升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现代化水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不仅使中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且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迄今为止,踏入现代化行列的资本主义国家总人口约10亿,而中国实现现代化将使人类现代化的总人口规模增加14亿。而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给世界上那些希望加快迈向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重要启示。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西方现代化模式只是一个“发展的幻象”,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则打破了人类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路径依赖,成功地破解了世界上诸多发展中国家经常遇到的“依附”发展或“脱钩”发展的二元难题,既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积极融入世界历史,同时又保持了发展的独立自主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世界昭示:没有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29]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整体性解决人类现代化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无疑有助于推动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从上述意义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有力地推进了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而且也将大幅提升世界历史的现代化水平。

第五,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基本格局。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曾经长期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形态,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也开启了社会主义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曲折,西方有人宣称“历史已经终结”于资本主义制度,世界历史的资本主义特质将永不改变。然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30]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3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日益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将有力地扩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为社会主义世界历史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1世纪的世界正在见证社会主义世界历史发展的新形态,社会主义世界历史将在资本主义时代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同步展开、长期并存的发展的新态势、新格局。



综上所述,世界历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展开现代化宏大画卷的历史场域,也是中国开启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契机。但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既没有“依附”,即没有在不平等的国际体系中谋求依附型发展,没有在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世界体系中通过依附性发展寻求现代化道路;也没有“脱离”,即没有脱离世界历史发展的时空场域探寻现代化发展之路,而是遵循马克思所指明的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在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相联系的进程中,在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为着力点,独立自主地开创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站在世界历史正确的一边,顺应了世界历史前进的逻辑,从发展方向、价值追求、发展动力、发展水平、发展格局等众多维度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大世界历史意义。人们有理由预期:到21世纪中叶,当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现代化强国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而且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对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世界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2][4][6][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36,36,609,470-471.

[3][14][16][22][26][28][3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5][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9-1470,1472.

[8][1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1,666.

[9]成龙,郭金玲.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百年探索[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7).

[10]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57.

[11]韦定广.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9(3).

[1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56-357.

[15]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172.

[1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18][2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373.

[20]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

[23]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02.

[24]陈锡喜.“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再审视[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2).

[25]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

[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47.

[29]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8-04-11.

[3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11.



END


声明:转载此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章来源:《思想理论教育》2022年第01期,

责任编辑:思想先声编辑部


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论坛(第2次)暨“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学术研讨会举办


肖贵清、车宗凯||中国共产党百年道路探索的历史逻辑


方军||百年大党的豪迈宣言


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论坛(第1次)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基础性问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成立大会 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讨会召开


《当代中国哲学创新——黄枬森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序言


第二届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高端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